金川县文化云 总分平台

《牛皮船》 浏览量:122

发源地:
0

金川非遗——牛皮船

640.jpg

        金川牛皮船准确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,但据历史文献记载,早在1500年前,金川所在的大金河上,牛皮船就已经是普遍使用的交通渡河工具了。

640 (3).jpg

        金川地处大渡河上游,现称为大金河或金川江,嘉绒藏语中,称为“欧曲”或“嘉莫欧曲”,意即弱水河或女王的弱水河。在古代,因河面宽阔,无法搭桥,但水流平缓,适宜行舟,牛皮船应运而生。古代的金川先民,利用当地特产的牛皮和木材,发明了牛皮船,成为古代金川人唯一的渡河工具。据《隋书·列传·附国》记载:“嘉良有水,阔六七十丈,附国有水阔百余丈,并南流,用皮为舟而济。”这里记载的是小金河和大金河两条河流。

640 (4).jpg

        《旧唐书·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蛮西南蛮·东女国》同样记载:“东女国……其王所居名康延川,中有弱水南流,用牛皮为船以渡。”《北史·列传·附国》记载:“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,附国有水阔百余丈,并南流,用皮为舟而济。”古籍中记载的“嘉良”“附国”“东女国”等,都是古代汉文典籍中对金川不同时期的称谓,而女王所居的康延川,是古嘉绒藏语的音译,不同时期又译作“葛延”“葛喇依”等,都是指现金川县的安宁镇及周围地区。


        由此可知,至少在隋唐时期,牛皮船已经是金川普遍使用的渡河工具。到近现代,在清乾隆二征金川过程中,土司兵和清军都大量依赖牛皮船渡大金河攻防对方;红军长征在金川和解放金川过程中,都利用牛皮船渡河,而金川人在旧时则完全依赖牛皮船过河,因此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,大金河两岸固定的渡口多达20余处。如庆宁渡、勒乌渡、热登渡、八字口渡、卡拉渡、广发寺渡、安宁渡、马尔邦渡、木足渡、卡撒渡、麦斯卡渡、二嘎里渡等。


        近年来,大金河上架起了大量的桥梁,牛皮船已基本上不再作为常用的渡河工具,除少数人偶尔乘牛皮船渡河外,大多数牛皮船只用于打鱼或旅游体验及漂流用,但制作牛皮船的技艺则一直传承不断,至今仍有民间工匠制作和学习驾驭牛皮船的技艺。目前,该项技艺在我县沙耳乡靳家被传承较好。被纳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牛皮船制作步骤:

1、先准备3—4张生牛皮,去除毛和脂肪、苦肉。泡发至软和;

2、从山上砍回新鲜对节子木条,经去皮整理成预先设计需要的长短不一的木条;

3、用细牛皮绳把木条绑制成圆形船骨架;

4、先把整张泡软的生牛皮固定为船底,再根据船邦的高度裁剪船墙牛皮,依次用牛皮绳缝合在骨架上;

5、待制好的牛皮船晾干后,用紫胶填缝补漏,经试水无渗漏现象后,即可投入使用。




收藏成功!

扫一扫分享: